English

风雨故人来

2000-07-13 来源:光明日报 王春瑜 我有话说

久闻台北多雨,这次终于身临其境。春末夏初,我应台湾“汉学研究中心”之邀,去台北参加“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”,为期十日。开幕式那天,会议主持人之一、政治大学文学院长张哲郎教授致欢迎辞说:“外面正下着大雨,真是‘风雨故人来’。”好个“风雨故人来”,哲郎教授的话,勾起我多少在“风雨如晦”中与台湾史学界友人交往的往事。即以哲郎教授而言,我认识他不算很早,但也快八年了。1992年盛夏,我们在从上海去余姚的火车上,曾经畅谈学术、体育、家庭等等。他很健谈,我素来怀疑自己前世是哑巴,今世一定要补偿损失,故在“上下五百年、纵横三千里”的谈锋中,我们浑然不觉车箱外骄阳似火,热风正炽。今天,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,已属司空见惯。但是,能有今日,走过了多少“三百六十五里路”,穿过了多少风和雨!在开幕式休息时,我见到了久闻其名、这次才会面的清史学者赖惠敏女士。她的一席话,令我大吃一惊。她说:“王先生,见到你真高兴。80年代初,我曾经在一个朋友家里,手抄过你的一篇论文。”这又使我想起15年前,也就是1985年底香港大学中文系举办赵令扬教授主持的“明清史国际研讨会”。这是海峡两岸的明清史学者,头一次有机会坐在一起,进行学术交流。那时台湾的政治气氛,在“三不”主义主导下,还相当严酷。犹忆原台大历史系主任、今台湾暨南大学代校长、明史专家徐泓教授,在会议休息时,悄悄塞给我几份他的论文油印本,小声说:“王先生,请不要声张。你的论文,我还是在美国留学时看到的。”政治大学的明史专家张治安教授,更在赠我几本论文后,无可奈何地说:“对不起,不能送你名片。饭碗重要啊!”但是,也有二位著名的台湾史学家,公开给我名片,一位是“中研院近世所”的资深研究员中国近代史专家张存武先生,一位是台大政治系的明清政治史专家缪全吉教授。存武兄原籍山东临朐,抗战后期,乃翩翩少年,毅然投笔从戎,为消灭日寇、保卫祖国而效命沙场。从此我们成为好友。他比我年长八岁,颇有长兄风范,在学术、生活上,对我都很关心。1989年秋,他接到我的信后,疑团冰释,携夫人来京旅游。我陪他登上长城的烽火台,塞外的凉风阵阵袭来,眼前大好河山,莽莽苍苍,如诗如画。遥想当年的胡马嘶鸣,日寇嚎叫,炎黄子孙为保卫疆土而斩头沥血、慷慨赴死、前赴后继的历史,同忝史家之列,我与存武兄激起多少感慨,多少悲怆!而原籍杭州的缪金吉教授,更当众邀请我吃饭。此后他多次来内地开会、访问,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、祖国的统一大业,不遗余力。他来京必邀我聚谈,即使在外地,也必打来电话畅叙。1993年夏,他率妻女来京,约我在宾馆小叙,说回台后,即申请邀我去学术访问。不料这次相见,竟成永诀。他返台后,因身体不适,住院诊治,竟发现已是肺癌晚期,不久去世。这次在台北,我无暇去缪兄的墓园凭吊,深以为憾。愿故人英魂常在,在地母的怀抱里平静地长眠。他永远活在包括我在内的明清史学人、朋友们的心中。

“风雨故人来”,又岂仅指学侣友情而已。在台湾“故宫博物院”,我见到了梦里依稀的国宝宋代马麟《伏羲坐像图》、范宽《山行旅图》、马远《山径春行》册、米芾《识语》(紫金研帖)册、词人黄庭坚《苦赋》册,以及五代胡怀《出猎图》册等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。过去,我早已从史籍、画刊上,知道了这些稀世珍品,但想目睹真迹,只能于梦里求之;遥望波涛滚滚、风波迭起的台湾海峡,不禁临风浩叹。尽人皆知,内战使这些珍宝渡海来台。所幸这里的炎黄子孙,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先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,用现代最科学的手段予以保护、展览,使之与山河同在,日月同辉。经历了世纪的风雨,我在这里以平常心态,面对这些国宝,仔细鉴赏,徘徊不忍离去,如见故人之感,怎能不油然而生!

有喜必有忧,世事多如此。在去机场的大巴上,我谈起心中的常戚戚:自李登辉上台以来,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被日益削弱。80年代后期、90年代初期,台湾的不少报纸,都有文史版,我在这些版面上写过多篇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文章。我相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重要命脉,中国统一的根系。但曾几何时,这些文史版被统统砍掉,一些人正力图斩断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文化的血脉,这怎不令人忧虑!汉学研究中心的编辑、组织这次学术会议出力最多者张琏博士,很赞同我的看法。她说:“我们这些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,的确需要有忧患意识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学术、文化的交流,增进往来,使源渊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,永远在台湾根深叶茂。”非常值得庆幸的是,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学者正在崛起。会议期间,我与文化大学的明史专家吴智和教授所带的多名研究生,以及“中研院中山人文研究所”的明清经济史专家刘石吉教授主持的博士班研究生,都曾经愉快地交流。我相信,他们这一辈肯定能继续肩负起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任,即使雨斜风狂,火种也不会熄灭,那些妄图切断中华文化历史命脉者,恐怕只能是“抽刀断水水更流”!

台北虽多雨,毕竟有晴天。5月4日,阳光明媚,我们参观了台湾最大的私人博物馆——鸿禧博物馆。馆中珍藏的数十架唐、宋以来的古琴,美不胜收。感谢该馆的厚爱,特邀台北“瀛洲琴社”的古琴家陈庆灿先生、李筠女士,在展厅中精心布置的江南庭院式琴堂中,用几百年前的明朝琴,分别为我们演奏了《平沙落雁》、《高山》、《乃》、《梅花三弄》等古曲。我在少年时,即很迷恋这些古曲,并不时用笛吹奏《梅花三弄》,用箫吹奏《高山》(又名《高山流水》),在课间休息时,在夏夜星空下,在冬日烛影摇红际。听陈、李二位古琴家高超的演奏,尘念尽扫,心灵净化,真个是“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。”我们中国人,历来赞美梅花高洁的情操,不畏风寒的傲骨;崇尚纯真的友情,似高山流水,流淌不息。我相信,不管什么样的风雨,都阻挡不了这些琴曲所讴歌的民族精神,因为世世代代,她一直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的歌。

5月28日上午于京南老中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